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管理法规和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布局政策。
1.产业管理法规和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以来,配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项产业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部署了细分产业规划和落实方案。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目标出台了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规划,为形成和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行的指导。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层面。2010年10月,国务院国发[2010]32号决定从战略高度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提出到2020年占GDP15%,到2030年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的具体发展目标,并决定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机制创保障等方面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2年7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决定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明确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成长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目标,确定了七大产业细分产业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技术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实施行动,是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部门中观产业政策层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政府为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00年6月,国家发布了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政府采购、投融资支持、税收优惠、产业技术政策等多种举措(国发[2000]18号),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2011又出台了人才政策、研发政策、进出口政策、市场政策等新政策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国发[2011]4号)。为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2015年1月国家发布了促进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5号),提出了该产业发展包括开发大数据及广泛应用于国家统计、电子政务、地理和人口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1年11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了“十二五”期间培育产业聚集区,统筹发展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体系目标,并部署了包括实施标准化推进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等打造智能工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的重点发展工程和应用领域。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方面。2004年5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令第8号),提出了引导混合动力汽车、新型燃料汽车技术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为“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基础。2012年6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号)提出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路线,试点并且推广节能汽车,以带动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2年6月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出台(国发[2012]19号),2012年12月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65号);2013年7月针对光伏产业发展出台了指导意见(国发[2013]24号。这些细分产业规划对引导和带动产业核心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等提供了切实指导。
地方区域产业政策层面。全国省、市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的过程中,纷纷加入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容,并根据国务院规定的要求,制定了加快培育和发展为当地先导产业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地方政府还纷纷出台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
2.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目标,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政策。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使政府参与技术经济进步活动,并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和促进技术、知识等公共产品的社会供给,因而,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层面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资源配置,调整产业技术结构的主要方式。美国学者罗拉·安生迪森指出:一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命运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政策、研发政策以及配置现有资源用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决策,因此需要制定具有战略前瞻性的产业技术政策。国家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为产业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造了技术创新、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有利环境,使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1)国家“863计划”
1986年3月提议论证,并于11月批准实施的“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选择了生物、信息、航天、海洋高技术、新材料为中国高技术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通过该计划建立和形成了一批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培育了高技术人才队伍,使得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成果不断产业化,为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了以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我国产品技术性能、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以及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分产业制定关键技术研发计划、高新区建设、企业采用国际技术标准等国家层面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措施。
(3)“火炬计划”
1988年8月我国推出了以实施科教兴国,促进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为宗旨,并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的“火炬计划”(China Torch Program)。该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环境建设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等面上项目,及创新性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等重大项目予以拨款支持,支持金额上限为1000万元;通过“火炬计划”有力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创造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4)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我国自“火炬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开始批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截止2014年国家批复设立了114家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营业收入总额达20.3万亿元,纳税1.1万亿元,其中有55家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达千万亿。《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优惠政策包括区内各类孵化企业三年内税收全额返还、降低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注册资金的限额、政策性银行专项资金对园区开发建设予以支持、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出口优惠等政策。目前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根发芽。
(5)建设国家工程中心、技术中心
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建设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命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3月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规定对于符合资质的建设项目中心可以申请国家资金补助,截止2012年,国家对127家工程研究中心累计投资50多亿元,并带动了15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每年给行业带来10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些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有企业集团、研究院所和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若干企业如:天合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的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公司的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工制造装备数字化公司的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科力远新能源公司等的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2007年4月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对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专项计划予以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货物免征进口税等。通过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加大了国家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为培育和发展产业增长点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政策基础。
(6)创建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0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和新能源关键技术、环境保护关键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交通现代化关键技术、工业节水关键技术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发改办高技[2004]753号);此外,发改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和扶持的20项专项计划(表1),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等也对相关技术研发和企业市场开拓设有资金支持。2008年起,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国开行等出台了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和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等鼓励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目前,国家已批准150家试点联盟,聚集了数千家行业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开展试点工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包括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导航定位芯片与终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城市生物质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7)科技发展纲领和规划
一是1992年3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是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技术水平;重点部署了生物技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改革科技体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新体制的任务及建立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二是2004年开始,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和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并适时修订指南,2011年6月发布的2011年度的指南对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十大产业中的119项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其中多项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重点技术,充分体现了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三是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国家科学和技术保障为出发点,系统地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等做了规划,重点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空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做了战略部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技术引领作用。四是2011年科技部制定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2015年研发经费占GDP总额2.2%,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8000亿元的目标,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重点专项、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做了重点部署。